靈活把握貨幣政策實施的力度和節(jié)奏
來源:21世紀經濟報道2025-05-13 09:41
(原標題:溫彬專欄丨靈活把握貨幣政策實施的力度和節(jié)奏)

溫彬(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)

王靜文(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宏觀研究中心主任)

4月下旬的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,用好用足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,隨后,5月7日央行宣布了包括降準降息在內的三類舉措、十項具體政策。5月9日,《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(zhí)行報告》(簡稱《報告》)提出,要靈活把握政策實施的力度和節(jié)奏,預計貨幣政策將繼續(xù)保持支持性狀態(tài),重點將轉向落地實施與效果評估。

貨幣政策加大逆周期調節(jié)力度

4月中旬,央行主管的《金融時報》曾就“擇機降準降息”采訪業(yè)內專家。專家認為,“擇機”有三層含義,即宏觀經濟形勢出現某種不利變化、配合擴張性財政政策以及金融市場遭受沖擊。在5月初的時點上看,這三種情形都出現了邊際變化,需要政策加大逆周期調節(jié)力度。

一是出口面臨外部環(huán)境急劇變化的不確定性影響。4月以來,美國關稅政策對全球經濟運行造成沖擊。從統(tǒng)計局公布的4月PMI指標來看,新出口訂單指數較上月下降4.3個百分點至44.7%。去年出口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達到30.3%,若出口受到不利影響,或會對經濟形成一定壓力。因此,政策需及時做出反應,加大逆周期調節(jié)力度。

二是配合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。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,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、超長期特別國債等發(fā)行使用。4月17日,財政部公布1.3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發(fā)行安排,4月24日啟動首期超長期特別國債和5000億元注資特別國債的發(fā)行,加之專項債“自審自發(fā)”加速推進,未來一段時間政府債將繼續(xù)保持較快發(fā)行節(jié)奏,需要貨幣政策提供充足的流動性予以配合。

三是金融市場尚需進一步呵護。4月初以來,美國關稅政策嚴重沖擊國際經貿秩序,國際金融市場劇烈動蕩。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持續(xù)穩(wěn)定和活躍資本市場,這既是拓寬財產性收入、提振消費、擴大國內需求的抓手,也是增強經濟韌性的支撐。

央行在《報告》中也指出,當前外部環(huán)境更趨復雜嚴峻,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,單邊主義、保護主義加劇,地緣沖突持續(xù)存在。國內經濟回升向好基礎還需鞏固,有效需求增長動力不足,部分企業(yè)生產經營困難,群眾就業(yè)增收面臨壓力。因此,需要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、針對性、有效性,增強宏觀政策協(xié)調配合,擴大國內需求,穩(wěn)定預期、激發(fā)活力,全力鞏固經濟發(fā)展和社會穩(wěn)定的基本面。

落實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

5月7日,央行推出了包括降準降息在內的一攬子金融政策,超出市場預期?!秷蟾妗芬舐鋵嵑眠m度寬松的貨幣政策,預計短期內將致力于落地實施以及評估效果,進一步加碼寬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都不大。

在政策基調方面,《報告》的兩個提法變化值得關注。一是在“短期與長期、穩(wěn)增長與防風險、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”的三組關系之外,新增了“支持實體經濟與保持銀行體系自身健康性的關系”,這反映出央行對銀行凈息差以及由此產生的經營可持續(xù)性的關注。去年四季度商業(yè)銀行凈息差降至1.52%,這可能會對貨幣進一步寬松形成掣肘。央行在5月7日的發(fā)布會上表示,將通過利率自律機制引導商業(yè)銀行相應下調存款利率,報告也特別提出降低銀行負債成本,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下降。

二是將去年四季度的“擇機調整優(yōu)化政策力度和節(jié)奏”改為“靈活把握政策實施的力度和節(jié)奏”。年初以來,央行曾在多個場合表態(tài)要擇機降準降息,在5月7日寬松政策宣布之后,《報告》要求積極落地5月推出的一攬子金融政策。預計央行將會重點關注落地實施和效果評估,并密切關注形勢變化,進而選擇合適的力度與節(jié)奏。

在流動性方面,預計市場流動性有望保持充裕、總體偏松。5月7日發(fā)布會上,央行曾提到,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內涵之一便是流動性充裕,向市場傳遞出下一階段資金面或總體偏松的積極信號。此外,今年1月10日央行暫停開展公開市場國債買入操作,以“防范資金沉淀空轉”。但此次報告刪掉了這一表述,并且提出“關注國債收益率的變化,視市場供求狀況擇機恢復國債買賣操作”,這也意味著流動性的寬松值得期待。

在支持重點方面,《報告》提出要推動新設的政策工具盡快落地顯效,引導金融機構加力支持科技金融、綠色金融、普惠小微、擴大消費、穩(wěn)定外貿等,結合5月7日的一攬子金融政策來看,這些領域都有相應的政策工具或措施出臺。包括宣布設立5000億元“服務消費與養(yǎng)老再貸款”、擴容3000億元科技創(chuàng)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、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額度3000億元、優(yōu)化兩項支持資本市場的貨幣政策工具,以及創(chuàng)設科技創(chuàng)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等。在規(guī)模上,總體新增1.1萬億元額度;在價格上,結構性降息25BP每年預計可節(jié)約銀行資金成本150億~200億元;在范圍上,服務消費與養(yǎng)老再貸款擴大至26家金融機構申請使用。后續(xù)看,穩(wěn)外貿專項再貸款、政策性金融工具等仍有望出臺,以重點支持相關外貿企業(yè)及其上下游重點企業(yè),配合財政政策共同穩(wěn)住外貿,并有效拉動基建投資擴張,形成托底效用。

在匯率方面,《報告》延續(xù)了“三個堅決”的表態(tài)。5月7日發(fā)布會上央行也明確提出堅定維護中國的匯市、債市、股市等金融市場平穩(wěn)運行,對匯率仍然保持高度關注。近期隨著人民幣匯率明顯反彈,特別是5月以來離岸匯率已高于在岸匯率,貶值壓力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,這也從外部緩解了貨幣寬松的掣肘。

央行近期有哪些關注重點?

貨幣政策執(zhí)行報告中的專欄往往反映出央行當期的關注重點,以往多為四個,本期則擴展至六個,包括中期借貸便利(MLF)的演變、支持提振和擴大消費、明示企業(yè)貸款綜合融資成本、支持債券市場健康發(fā)展、對比中美日政府債務情況,以及物價變動情況等。我們認為,這幾個問題值得關注:

一是MLF的演變。3月24日,央行宣布將MLF操作改為固定數量、利率招標、多重價位中標,不再有統(tǒng)一的中標利率。MLF利率的政策屬性退出,回歸流動性投放工具定位,將進一步理順由短及長的利率傳導關系;而機構差異化定價也有利于降低資金成本,緩解銀行凈息差壓力,更好滿足不同參與機構差異化資金需求。

專欄指出,近十年來MLF的演變分為三個階段:2014年~2018年,從流動性投放的輔助工具轉變?yōu)榭偭啃拓泿耪吖ぞ撸?019年~2023年,從單一的數量型工具擴展到階段性體現利率工具屬性,1年期MLF利率一定程度體現出中期政策利率信號;2024至今是逐步退出政策利率屬性回歸流動性投放工具。MLF聚焦于提供1年期流動性,定位更為清晰,也標志著貨幣政策框架的進一步完善。

二是對政府債務可持續(xù)性的看法。傳統(tǒng)的債務評估方法多以債務占GDP的比重為衡量依據,并輔以一定的閾值判斷風險水平,但這往往忽略了政府所持資產的重要作用。如果用資產負債表視角,并采用“廣義政府部門”概念,則可以更全面評估債務風險。

按照這一框架,美國和日本政府部門的負債均大幅高于資產,凈負債占GDP比重均為119%,而我國則是資產大于負債,凈資產占GDP比重約為91%。這意味著我國政府債務擴張仍具可持續(xù)性,即財政政策還有更大發(fā)力空間,這對加強民生保障、完善收入分配、推動經濟轉型和動態(tài)平衡都有重要意義。一旦財政發(fā)力,貨幣政策也許保持寬松予以配合。

三是對物價變動的判斷。我國目前仍處于低物價環(huán)境中,央行在專欄中指出,物價水平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,根本上由供求關系決定。從需求端看,有效需求持續(xù)恢復,但仍面臨一些約束;從供給端看,部分行業(yè)領域存在過度競爭。

央行一直把促進物價合理回升作為把握貨幣政策的重要考量,推動物價保持在合理水平,但也客觀指出,增加貨幣供給,在側重增加投資、保障供給的發(fā)展模式下,反而會帶來產能和供給持續(xù)擴張,加大供過于求的失衡程度,實際上物價也難以回升。

因此,面對長期和短期、內部和外部、周期性和結構性等諸多因素交織的宏觀經濟環(huán)境,要進一步深化結構性改革,通過財政、貨幣、產業(yè)、就業(yè)、社保等各項政策協(xié)同以及改革舉措的協(xié)調配合,增強政策合力,促進經濟供需平衡、物價合理回升。貨幣政策可以為支持物價合理回升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(huán)境,但更重要的是靠其他政策發(fā)力,以激發(fā)有效需求。

責任編輯: 陳勇洲
聲明: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、準確,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,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,據此操作風險自擔
下載“證券時報”官方APP,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,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(tài),洞察政策信息,把握財富機會。
網友評論
登錄后可以發(fā)言
發(fā)送
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,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
暫無評論
為你推薦
時報熱榜
換一換
    熱點視頻
    換一換